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第102节(2 / 3)

加入书签

去教练机研发项目,其实还要追溯到在苏留学时期。

当时飞机制造系的学生们选导师,赵伟跟的是斯蒙诺夫教授,何为和冯研农则是跟着西科尔夫斯基教授,廖杉、王川泽、郑子昂和张国光四人跟的是巴浦林诺夫教授,因巴浦林诺夫教授曾是喀山飞机厂的工程师,他带的学生得以在这飞机厂里学习,这也是为什么今日飞机组“老人”会被划分成两波人的原因。

王川泽拿起另一份文件,打开,“刚刚我没提及到的人全部划分进另一个更为艰巨的项目——重启三年前搁置的轰炸机的研发。”

三年前,来技术支援的一千四百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一下子撕毁了六百个援助合同,各个研发项目俱是人手短缺,有的像他们超音速战机研发项目靠着少数人撑下来了,有的则像轰炸机研发项目被无奈搁置了。

还是庆功会后,各方领导在王川泽一遍遍讲解下对飞机组的几人有了些印象,回去一翻他们的资料,意外发现其中几人居然有在喀山飞机厂学习工作的经历,要知道这个飞机厂主要承担的就是图-16的生产,这可以说是意外之喜了。

轰炸机研发项目当初被无奈搁置的原因除了人手短缺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仿制的图-16飞机资料严重不全,苏方只提供了部分飞机散装件,两国关系便恶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冯研农、何为、赵伟外,其他人全部划进了轰炸机研发项目中,因为确实这个项目更需要他们。

“轰炸机研发项目的统筹依旧由我担任,廖杉、郑子昂、张国光为技术副工,参与的人员还有崔胜平、刘浩耀……”王川泽有条不紊的说着工作安排,“设计楼也需要重新安排,军械组纳入飞机组,二楼为轰炸机项目组办公地,三楼改为教练机项目组,四楼则还是材料组同志们工作和实验的地方。”

王川泽最后强调一句,“虽然大家仍在一栋楼里工作,但也要遵守保密规定。不同的项目组之间不能互通信息,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是绝对保密的。”

安排好后,众人很快行动起来,挪桌子的、换工位的……

廖杉又回到一楼的试验车间,看着那些飞机散件,“所以我们的研发工作的基础,就只有这些零件?”

教练机的研发好歹有“精卫”打底,是在其基础上改型;他们轰炸机这个项目,不会就只有这些飞机散件吧?

郑子昂也是难以置信,“资料呢?”

王川泽回答,“就是我们之前在喀山飞机厂做的笔记。”

张国光忍不住庆幸,“还好当初巴浦林诺夫教授带我们去喀山飞机厂学习时两国关系还不错,不然那些理论课怎么可能会那么不设防的教给我们,还让我们做笔记。”

“还要庆幸我们回来的早。”廖杉补充道,“听崔胜平说,比我们晚一届的留学生回国时就有苏联警察上火车查他们的行李,一搜到笔记就会没收。”

张国光更加庆幸了,他暗自想着,他就说他这人是带点幸运属性的吧。

四人回去翻找当时的笔记本。

感恩巴浦林诺夫教授,感恩喀山飞机厂友善的工程师们,图-16的图纸、技术要点、结构力学、气动原理都在当时的理论课上讲到过,还有《图-16飞机的静力试验考察报告》、《图-16飞机强度计算原始数据总结报告》……

后来深入厂房打杂,王川泽和郑子昂给机头打过铆钉、装过侧窗;张国光焊接过飞机尾梁;廖杉则是分配去的弹射座椅车间……

再加上临近毕业时,廖杉和王川泽为了完善毕业论文,又去了一趟喀山飞机厂,专门又研究了发动机和飞机操纵系统……

四人的笔记凑了凑,居然能凑出不少资料。

郑子昂松了口气,“我们的笔记加上那些飞机散件,缺的我们再想办法补上,还好,还不算是特别艰难。”

根据手上的这些东西,大家开始着手设计初步的研发方案。

两个项目同时推进,研究所又忙起来。

廖杉在整理自己手上的资料,有几个数值写得有些潦草,估计是当时教授讲得太快所以匆匆写下来的,她抬头,“王川泽,你的笔记借我看看。”

王川泽正在另一张桌子前和张国光梳理重新推算着飞机数据,应了一声,“在我桌上,你自己拿吧。”

廖杉走到他桌子前,在几本笔记本上翻找着自己想要的数值。

翻完一本没找到,廖杉又拿起桌上看起来有些旧的一本笔记本,她刚翻开封皮,就见里面夹层露出相片的一角。

廖杉把那张相片抽了出来,意外的发现居然是她大学毕业典礼上拍的那张相片。

随着相片一同被抽出来的还有一张泛黄了的小纸团,她把纸团展开。

【你不会放弃造飞机的吧?】

【当然了】

下面那行字廖杉很眼熟,分明就是她自己的字。

廖杉怔住。

“……还要更早。”

她想起王川泽前些日子说过的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