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第356章(1 / 2)

加入书签

“早知如此,我们也应学胶州紧闭城门,以命要挟,如今大军进驻,请神容易送神难,朝廷定以为我们叛变了。”

“大人,胶州已选择朝廷,我们也要早做打算,是选宁州,还是朝廷,尽早做决断!”

……

张枫被吵得头疼,连灌三杯酒,谢珣直言不讳,原来是逼通州早做决断!

谢珣说十日,就是十日,大军停驻通州不动,也没白吃通州米粮,几万大军帮忙通州冬耕,采收,州府需要人手,宁州铁骑哪里需要哪里搬,这么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城中老百姓最高兴,张枫头疼不已,这几日铁骑在通州可比州府受欢迎多了。

谢珣派去胶州查探情报的人也回来了。

“林芝夫人说,林家来信后,林芝就不太对劲,她问过林芝,他什么都没说,只让她带孩子回京都,不要留在十二州。”亲信看着谢珣风雨欲来的脸色,沉默不语,他知道谢珣和林家的关系,这事对谢珣也是极大的打击。

“谁的来信?是舅舅,还是表兄?”谢珣的声音听不出喜怒来,自从叛出京都他和谢珏就知道,总有一天他们和林家会势同水火。

“林夫人也不知道,林芝大人看过信件后就烧了,来送信的人走得匆忙,她也没来得及问。”

“下去吧!”

这是一场谢珏都不能破解的局,天衣无缝。林芝在城门前被宁州铁骑逼迫,血溅三尺,不愿归降,赤胆忠心。天下文人无不称赞林芝忠贞不渝,宁死不屈的精神,为他撰写故事添油加醋把谢珣描绘成逼迫林芝,要屠尽胶州的暴君,是宁州铁骑嚣张跋扈,无恶不作引得胶州林芝血洒当场,护住城内万千城民,一片忠心青史留名。

流言越传越烈,加上宁州离京都,江南都很远,流言从中州扩散到江南和京都,谢珣在百姓心目中已成了要屠城的暴君。

真相是什么,已然不重要,众口铄金,市井街坊人人谈论十二州时,那已成一片火海。也不知道是谁煽动一群酸儒秀才编写无数诋毁谢珣,歌颂林芝的文章在江南,京都,中州流传。谢珏和谢珣看到话本子时,谢珣要屠胶州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江南,中州和京都的学子们对谢珣口诛笔伐,仿佛他们亲临胶州,看到谢珣逼迫林芝,亲眼看到谢珣屠城,每一座酒馆,茶楼,酒楼里都有说书先生在说谢珣屠胶州的故事。百姓质疑,为什么镇北侯府的世子会做出这么丧心病狂的事。

林芝一人之死凝聚江南,中州和京城百姓所有的怒火,他们不再记得镇北侯府五代镇守边关,血战沙场,他们只记得谢珣逼死忠臣,想屠尽胶州的暴虐。

话本子流传到通州时,张枫看着都惊呆了。

“这……这……读书人真惹不起!”张枫脱口而出,实在是匪夷所思,谢珣要屠胶州是怎么传的?要屠早就屠了啊。

“大人,您也是读书人!”幕僚笑着提醒他,“而且,整个州府的幕僚,都是读书人。”

张枫也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在他科举的那一年排名很靠前,差点就进了前二十,府中幕僚大多都是举人老爷。

张枫慌忙摆手,“失言,失言……妙之恕罪。”

“王爷知道了吗?”

“我们州府都知道,王爷怎么可能不知道!”

幕僚看着乌云密布的天,叹了口气,“朝廷这一局真是……又毒又准。”

你好凶

议事厅里,谢珣盛怒之下生生拍碎案桌一角,整个实木案桌从中间裂开一道缝隙,可见力度之大。三本话本子无一例外都在说谢珣要屠胶州,林芝赤胆忠心的故事。

徐舟和诸位将领也是头皮发麻,这分明就是算计好的局,这些话本子如雨后春笋般爆出来,瞬间传遍燕阳大街小巷,无人不晓,这就是针对宁州铁骑的舆论攻击。

谢珏和谢珣谋反,天理公义,地利人和哪边都不占,又因宁州铁骑之故,只能偏居一隅,不像宇文皇室能够稳坐燕阳的中心,占尽天利。

自古以来谋反者,一是天下民不聊生,群雄起义,谋取江山。二是君王无道,诸侯举旗清君侧。谋朝篡位者,天理公义,地利人和总要占一样,不像谢珏和谢珣,两头不沾边。

一来,北蛮和燕阳和谈,正是休养生息时,燕阳起内战,谢珏和谢珣稍有不慎就成了众矢之的,所以谢珏和谢珣必须要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十二州,绝对不能兴兵作战。二来,宇文景并不是暴君,在他登基前是仁政爱民的储君,登基后虽然疯了一段时间,杀了一批人,可杀的人多是世家,武将。并无波及到黎民百姓,京中有关于他弑父杀君的流言,终究是流言,并无实证。他疯癫过一段时间后,在林和礼重组内阁后又恢复储君时的模样。于百姓而言,他并不是昏君。

这天下民不聊生也不是皇室造成,是多年战事所致,所以这节骨眼上,谁起内战,谁就是百姓公敌。

林芝一个人的死,就让谢珏和谢珣失去舆论,失去燕阳大部分民心,何况通讯不发达,谢家兄弟就算澄清也晚了。

谢珏和谢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