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第1节(2 / 4)

加入书签

形,事实上,在武侠小说里面,就有大量“某某堡”的称谓,坞壁也可称坞堡。坞壁在十六国时期达到极盛,孝文帝实行三长制后逐渐式微,北魏分裂后又有复兴,最终在唐代基本消亡。在《九宫夜谭》里面,裴明淮的好朋友英扬就是一位坞主(鹰扬坞),而书里的江湖帮派称坞、壁、垒、堡等,众坞壁联盟的盟主亦可称宗主,如裴明淮的另一个朋友薛无忧就是河东坞壁联盟的盟主,人称薛宗主。少林建寺在太和十九年(魏孝文帝下诏所建),换而言之,在北魏时代,武侠小说中一众耳熟能详的帮派并未出现。

宗主督护制

:平城时代(即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以平城为北魏京都的时期),北魏政府事实上的控制范围只是京畿(即京都和附近的地区),而对于京畿之外的广大北方地区实行羁縻之策。针对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承认各宗主(根据宗法关系原则在强宗大族中产生)的基层统治权,督护民众,并向北魏政府交纳赋税。某些势力强大的宗主具有自己的武装部曲,甚至不听从朝廷统辖,形同割据,也有部分宗主受册封任刺史或太守之职。《九宫夜谭》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皇帝一直致力于要解决这个宗主督护制的问题,否则北魏朝廷无法实际控制整个中原。后孝文帝以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直接控制基层组织)代之,宗主督护制遂废。

高车

:又称丁零、敕勒,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从十六国时期到北魏建国前期,北魏对高车发动了多次掠夺战争。不仅掠夺大量牛马牲口,还掠夺大量人口,平城鹿苑就由高车人修建而成。北魏在漠南设军镇(史称六镇或北镇),一是为了防御柔然,二就是为了监视迁至漠南的高车诸部(也包括其他民族),防止其叛逃漠北。北魏对高车贵族予以封赏,禁军中专设高车羽林,但下层的高车人受到的残酷奴役是可想而知的,历年来高车叛乱可谓层出不穷,在延兴年间达到了最高峰,最终六镇起义令北魏彻底分裂。

太武灭佛

:北魏太延四年,太武帝听从最宠信的臣子崔浩与御封天师寇谦之之言,废佛尊道。后盖吴起乱(太武帝时期最大的一次民间叛乱),太武帝亲征,发现长安一处寺庙藏有大量兵器,大怒诛杀全寺僧众,崔浩便借机劝太武帝灭佛,诛戮沙门,焚毁经像。太武帝之子景穆太子笃信佛教,再三上表劝阻无果。寇谦之也心知此举逆天,与崔浩数次争辨想要阻止,崔浩却固执己见。后太武帝崩,皇孙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

国史之祸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崔浩因主持编纂国史“从实录”而触怒太武帝,五族尽诛,同时牵连其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高族。尽数灭门,史称“国史之祸”。太武帝原令数百修史大臣同诛五族,后经汉人大臣高允死谏,仅诛数百修史官,未及门房。

拓跋宗室、勋贵八姓、帝室九姓

拓跋宗室。拓跋氏早年的史料可以用稀缺来形容,情况也非常复杂,可以大约地以他们本来是“部落联盟制”来理解。除北魏开国太祖道武帝之外,神元帝、平文帝、昭成帝、献明等诸帝都是入了北魏宗庙的,其子孙后代也一直在北魏政坛发挥作用。直到孝文帝改革重定宗庙,才把“宗室疏属”们都迁出去了,只留下了道武帝这一支,并改其庙号为太祖。

帝室十姓。《魏书·官氏志》写得很明白,献帝拓跋邻(北魏之前的代国的国王,其实北魏刚立国的时候还是称“代”),共有兄弟八人,拓跋邻排行第四,他七分国人为七族,八部大人制起源于此。“七族之兴,自此兴也”。但这七族后代,《魏书》中有传者也就普(周)氏、长孙(拔拔)氏、奚(达奚)氏、丘(丘敦)氏、伊(伊娄)氏,还有其叔父叔孙(乙旃)氏。这九姓加上拓跋氏就是十姓。帝室十姓,百世不通婚。孝文帝时代禁止此九姓参与“国之丧葬祠礼”,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帝室”特权。

勋贵八姓。这个好理解一些,简单地说是在北魏建国百来年最终能混出头的鲜卑贵族家族。丘穆陵(穆)氏势力最长久,穆氏族人尚公主的数量最多,可见跟皇室联合的紧密程度。其次是步六孤(陆)氏。还有尉迟(尉)氏、勿忸于(于)氏、独孤(刘)氏、贺兰(贺)氏、贺楼(楼)氏。纥奚(嵇)氏值得特别说一下,《魏书》中不见其传,却见于孝文帝诏书,很有可能是《魏书》的惯例:凡有谋反的情况,常常就“事迹遗落”了。八姓这个说法来自太和十九年孝文帝的诏书,不过,就跟改汉姓事实上是孝文改革后的事,在小说里没有严格遵守。

从宗室和诸贵姓的情况,可以看出北魏贵族阶层的复杂情况,也属于历朝历代的一个孤例,对北魏的政治环境和发展走向都影响深刻,贯穿北魏一朝始终,非常值得研究。而在这个问题上,孝文帝看得最透彻,而且找出方法付诸实施了,即其借礼制改革(重定宗庙)完成了一次绝对集权。

前传:御寇诀

简介

少年文帝登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