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第95节(3 / 3)

加入书签

策也掏出自己单筒望远镜观察起来。

这些都是河东匠师刚刚制造的,都是以水晶打磨而成,比起乱世以前的望远镜,毫不逊色。

“秦琼、程咬金、还有罗士信,这三位又凑到一块了。这一战挺有意思,我很好奇他们究竟会有多强!”公孙策看到了上述三将的将旗,不自禁的握紧了雷电戟。

郭亮想了想说道:“除了秦琼,其他两个应该要比赵云马超弱一线。三国名将的人气力压其他时代,受到的信仰加持不是他们所能比拟的。秦琼有门神气运加持,想来是晋国前十猛将。”

此时的晋军阵营,缓慢而激亢的鼓点开始加速,各部晋军齐声大呼:“必胜!必胜!必胜!!”

声音响彻甘亭一地,直达云霄,林中飞鸟尽数惊起。

蒙恬传达完军令,听到晋军呼唤,缓缓抽剑,扬剑高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随即秦军军魂反应过来,齐声合唱:“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这是《诗·秦风》,讲述的是秦地的民风。

秦军上下都熟知的一首歌谣,和‘赳赳老秦’一样,是秦国的写照。一首是军歌,一首是民歌。但浓郁的尚武风气,让秦军上下军心振奋。

随即秦军天兵反应过来,无论在干什么,都停下跟着高唱:“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曲《秦风》声震寰宇,公孙策本部骑兵也个个战意高昂,战马长嘶,急躁不安。

军中同袍一词就来源于《秦风》,同袍的袍是那时候的长衣。行军者白天当作保暖的衣服,晚上当作被子。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就是夜里睡觉时,战友之间共盖披风当被子取暖,表示相互友爱,关系亲密。

自从历代军魂复活后,公孙策专门了解了一下各国历史,对此很是清楚。

例如秦国耕战一体,全民皆兵。为国出战是义务,所以铠甲武器自备,就连军中伙食,除了有军爵在身,其他士兵都需要自备。如果带不了这么多吃的,那就带钱,用钱在军市购买。

所以为了出征时减轻家中负担,也为了爬上去享受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带来的福利,那时候的秦军作战的时候就像虎狼一样,漠视生死。为了人性而抛弃人性,很是凶猛。

这首《秦风》倒地在表达什么呢?

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

“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

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

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

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

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

《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与《秦风——无衣》相同的还有一首《唐风——无衣》,也就是春秋晋国的一首诗歌。整体诗在公孙策看来有些悲情,有点像一个怀念妻子的丈夫写的抒情诗。

现在的情况就是晋国入侵秦国领土,所以这首《秦风》唱罢,人人望着晋军,恨不得吃其肉,喝其血。

“蒙恬依靠一首《秦风》激励起三万秦军的愤怒,毕竟这些天兵有厌战情绪。现在好了,在保卫乡土的共同理念中,三万秦军不是虎,也能像狼一样,充满战斗欲望!”

“大哥说得对,该晋军倒霉了!”

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