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凤难为 第17节(1 / 4)

加入书签

这一场地震持续了很久,动静也很大,一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皇帝刚刚迁到了新殿,没顾着换衣服就跪倒于地,祷告于天:“天降此难,朕心惶恐,伏冀上神,旋斡化机,潜消劫难,锡福(赐福)生民……”

裕王来得早,西苑里头也乱得很,宫殿倒塌足有数十,许多宫人也跟着去了。他随着几个刚刚回了神的老太监去了皇帝新迁入的宫殿,见着老爹跪在前头神神叨叨,也没耽搁,直接就掀开袍服跟着跪了下去。

皇帝也是一时受了惊——他前头才刚刚接了蓝道行的纸条后头就遇上大地震,难免会觉得这事是上天示警惩戒。当然,千错万错自然不是皇帝的错,肯定是下头的人做了什么惹了天怒,叫皇帝给背了锅。

皇帝一辈子不知甩了多少锅出去,一想着自己是替人背锅受罪,那口气就怎么也消不下去。他跪了一会儿,等着天明地动消了些,这才扶着黄锦的手起来,瞥一眼陪跪在后头的裕王:“你怎么来了?”

裕王路上早就想好说辞,他伏地长跪不起:“见此大难,儿臣心忧君父,不敢独安一处。”

皇帝居高临下的看了他一眼,见他跪得端端正正,脊背挺直,微微叹了口气——到底是十二月了,皇帝自个儿是跪在地毯里头倒也不要紧,裕王这实心眼的却是跪在地上,就怕是着了凉。皇帝看了看边上候着的太监,便道:“李芳,还不赶紧把裕王扶起来,这天气怎好跪在地上?”

裕王却仍旧不敢立即起来,只是沉声道:“天降此难,儿臣不才,愿替父皇求祷于天。”

这话倒是叫人听着舒服,到底是自己的儿子,皇帝也不至于真叫他跪着,稍稍缓了声调:“行了行了,朕知你心诚。不过你年纪还轻,这跪下去,寒气入了体,日后可有的受。”顿了顿,又道,“起来吧,过来扶朕进殿,和朕一起听听咱们大明的重臣都有什么话说。”听这话音,皇帝好似是把怨气撒在了那些大臣身上。

裕王依言起来,膝头微软,踉跄了一下,赶忙上前扶住皇帝。李芳和黄锦这两位甚得宠信的太监则是落后一步,跟在这对大明最为尊贵的父子身后。

如此之时,六部九卿,科道、御史台,所有的大臣早早就侯在了殿外,就等着皇帝传唤。

裕王扶着皇帝进了正殿落座之后,方才一本正经的站在皇帝身后,黄锦示意底下的小太监放下帘子,在青铜雕九龙的香炉里头扔了块檀香,这才恭恭敬敬的上前奉茶,茶水的温度都是试过的,正好入口——他是皇帝边上伺候惯了的人,一举一动,皆是说不出的妥帖。

另一边的李芳得了皇帝示意,手上拂尘一摆,快步掀了帘子出殿门,宣殿外候着的朝臣入内见圣驾。

严阁老严嵩就站在群臣最前头,他年过七旬,吹了一宿的冷风早就冻得浑身僵冷,头昏眼花。不过,他还是照例和李芳点了点头,算是和这个皇帝跟前的颇得信重的太监表示善意,然后理了理自己的衣冠,缓了口气,领着朝臣一同入内。

殿中的暖风熏得人冻僵的骨头咯吱作响,檀香一丝一缕的绕在鼻尖,就像是少女柔腻芬芳的小手掐着鼻子,叫人忍不住想要打喷嚏。严嵩站在最前头,穿着正红色官袍,一丝不苟的行礼道:“微臣叩见吾皇,吾皇万岁万岁。”他眼尖,见着后头站着的裕王,心里略有所动但却仍旧当做没见着。

裕王垂目望去只能见明黄御座下群臣山呼万岁的身影,叩拜之时此起彼落,犹如山海潮声,几乎令人耳鸣目眩。可他到底还是静了心,垂首屏息,安安静静的站在皇帝身后,一心一意的装木头人——皇帝素来对两个儿子疑心甚重,这时候肯让他留下已是极好。

皇帝见惯了这般景象,没个好面色,十分罕见的没理会前头的严阁老,直接开口问道:“钦天监何在?”

钦天监正高守谦从后头跪爬而出,俯首就拜:“臣在。”

“这么大的地震,你们钦天监是干什么吃的,竟是半点预警征兆都没见着!”皇帝垂目望着高守谦也没叫起,冷声叱问道。

高守谦头也不敢抬,只是道:“天地不能约束,阴阳不能陶铸。以天威之莫测,若述之与口,则福祸更甚。”

皇帝本还想说蓝道行提前预测到了这场地震,可是一想蓝道行亦是让自己今日方才得知此事,更对那句“天机不可泄露”信了几分。高守谦的那句“若述之与口,则福祸更甚矣”到底还是入了心,只是他怒气未消,仍旧道:“既如此,要你何用?”

高守谦不敢多言,伏地不起。

皇帝余怒未平,直接便转问严嵩:“你说,这地震是怎么回事?”

比起高守谦来,应付惯了皇帝的严嵩自然不慌不忙:“《天论》有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象之事实乃定数,正应了那句‘出于数而不可逃’,实非君上之错。纵有错也是臣等不察之过……”

严阁老这话不疾不徐,前前后后皆是为皇帝开脱,多多少少抚慰了一下皇帝受惊受伤的心。皇帝面色稍缓,接口道:“阁老的话,虽是有些出入却也是老成持重之言!”他先是肯定了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