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第317节(1 / 2)

加入书签

他们两个听说,有一个乡下小子跟他们齐名的时候,非常不高兴。

一个小小孩童而已,如何跟他比。

如今看到纪元的文章,心里已经服了五分。

可真正的考试却不一样。

那可是关在贡院里好几天,根据他们的小道消息, 只怕今年不止关三夜四天。

只怕时间会更长。

纪元年纪那么小,就不信他有这样的定力。

二十五岁的贾昊。

二十三岁的赵云天,根本不相信纪元能撑得住。

再说,单看备考的环境, 他们两个就领先很多。

他们都在府城有清幽的宅子, 虽说就在府学附近, 环境却是极好的。

不仅如此,身边还有不少经师,专门教导他们。

就纪元在府学那环境?

能学得很好?

建孟府府学第一堂。

第一堂,一向是被所有府学学生,甚至大部分建孟府秀才们羡慕的环境。

无端端被贾昊,赵云天嫌弃, 倒是让大家很意外。

贾昊说的直白, 赵云天虽没讲,但后面不来, 也是佐证。

可惜了,这里是第一堂的学生。

能从整个建孟府出来的学生,又在府学六百多人里脱颖而出,怎么可能在乎别人的看法。

就算是突然出现的岳昌,也没有太大影响。

大家废寝忘食学习,就盼着考个好成绩。

考上举人,才是最重要的。

此时,学究开始讲押题。

一般来说,考官出题有章可循,士子文章有法可依。

之前也讲过,乡试多注重第一场,也就是初场的考试。

而初场的考试题目,还被一个姓郭的读书人归纳为十五种。

按照现代来看,就是分类总结题目。

此事古代人就在干了。

这十五种,分别是单题式,两扇题式,其中两扇题式也能细分成好几种。

后面还有三扇题式,四扇题式,长的,短的,一句截成两段等等。

有了这些归纳总结之外,再来分析出题的频率。

四书义题,也是大家很早就在写的文章,出题顺序也有规律可循。

如果说这些只是一般般的内容。

那后面讲《五经》,可就大不相同了。

也有人总结道。

五经中,《尚书》中,许多不合适的内容删去,绝对不会考究,差不多九篇。

比如提到过的《五子之歌》,讲的是羿让国君的五个弟弟分别作歌批评国君哥哥太康。

此一章绝对不会拿出来考究,如今皇权渐重,虽说都喜欢纳谏。

但直接出在考题上,不知道的还以为在讽刺皇上。

尚书题目有政治意义,删去不合适的不考。

其中《诗经》则要删去一些淫风变雅。

古早的诗经有些奔放,不好拿来考试。

再讲就是《周易》,通俗讲这是算卦的书,也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哲学书。

但里面有些卦象不适合讲,肯定也不会考,差不多九篇,占比不少。

最后就是《春秋》《礼记》。

春秋只要背每个章节的题目就行,但是内容是要熟读的,然后挑重点句子背诵即可。

这么一看,十八万字的《春秋》,立刻减轻很多负担。

《礼记》也有选择,比如丧服这种,直接删掉不考。

还有一章不会考的名为《檀弓》。

学究讲着,大家匆匆做笔记。

纪元手顿了下,檀弓是指一个人的人名,这是春秋战国时的鲁国人。

此章开篇讲的内容,甚至是现代都有的争论。

大概就是,鲁国的檀弓听说本国人公议仲子的嫡长子死了,檀弓束着絻发前去吊丧。

这种行为是很怪异的。

絻发就是居丧时一种打扮,如果絻发的话,那就必须露出左臂。

可这种絻发必袒的情况,只会出现在朋友死在其他国家,而且朋友还没有亲属,活着的朋友用这种方法主持丧事。

大概就是,一个人的朋友死了,朋友的父亲还在呢,这个人就絻发袒露左臂去吊丧,表示朋友没有亲属没有家人,甚至不在自己的国家。

说不好听点,这跟咒朋友老爹死有什么区别。

实际想表达的,就是说自己的朋友,被身边人背叛,孤立无援。

那檀弓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公议仲子的嫡长子死了,他不立嫡长孙继承,而立了自己的庶子。

嫡庶之争。

檀弓认为嫡长子没了,应该立嫡长孙。

檀弓疑惑不解,问了 一个鲁国大夫,为什么公议仲子可以不立嫡长孙,而立庶子?

这位鲁国大夫回答得也很有意思,他说:“仲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