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7klshuwu.com

第461节(2 / 3)

加入书签

别的不说,襄王事件,十有八九便是天子的手笔。

这显然是个坏消息!

对于朱鉴等人来说,想要推动太子府备置属官,天子是绕不过去的坎,一旦奏疏递上去,就得有把握让天子不会否决,不然的话,再多的努力,也会付诸东流。

而他们能够想到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天子抗拒薄待太上皇的态度,在朝堂上展露出来。

如此一来,礼法便会成为他们的武器,让天子在太子一事上必须让步以显示自己对太上皇的尊重。

但是,遗憾的是,这个机会,太难找了。

原本襄王是最合适的,但是,岷王一出面,襄王别说上奏了,到现在伤还没养好。

所以,朱鉴只能找到了李贤。

说来,这件事情还得感谢成国公府的小公爷朱仪,太上皇不在京中的这段时间,若非是他四处奔走,朱鉴就算是想要找人帮忙,一时也难打开局面。

李贤曾受太上皇重用,如今又是礼部侍郎,让他出面,正好合适。

何况,冬至大节的仪注,礼部之所以拖到现在,也是因为对该如何对待太上皇而争论不休。

大宗伯胡濙不管事,王一宁偏向保守,既不想违反礼法,又不敢得罪天子,犹犹豫豫的一直拖着。

于是,在朱仪的牵线下,通过袁彬征得了太上皇的同意之后,朱鉴便找上了李贤。

按照最开始的打算,李贤要做的,只是以礼部的名义,呈上冬至大节的仪注,这样一来,无论天子同不同意,其实都有能够应对的办法。

天子若是不情愿,那么便可搬出礼法,借此事让群臣明白,天子对太上皇的抗拒之心,进而争取东宫属官。

如果天子答应下来,也不是坏事。

一则之后朝拜太上皇更加名正言顺,二则,天子既然做出了让步,那么再提出东宫属官之事,天子否决的话,朝堂舆论也势必会有所不利。

当然,理论上来说,前者是最佳状态,因为冬至大节,的确有礼法仪典可以辩一辩。

但是后者的话,天子若是豁出去面子不要定要否决,那么朱鉴等人也只能接受。

毕竟,太子出阁前番已经过了朝议,天子若搬出这个理由,也难反驳。

不过,终归是有希望的。

真的走到了那一步,哪怕是最坏的结果,也可为下次重提东宫属官做好铺垫。

在这种盘算之下,李贤所要承担的风险,其实并不算大。

毕竟,冬至大节的仪注虽然有冒犯天子的风险,但毕竟是礼部部议出来的,得了大宗伯胡濙首肯的。

所以,李贤哪怕当这个呈递的人,也不会太被苛责,相反的,他主动担下了这个苦差事,还能得一番勇于担当的赞誉。

若天子否了,他更是能因为劝谏天子,而博得一个好名声。

至于之后,李贤就可以功成身退,真正提起东宫之事的风险,由朱鉴自己来担。

可谁曾想,计划赶不上变化。

前面虽然有些许的意外,但是总归都还在预料之内,直到俞士悦站了出来。

想起这件事情,朱鉴就恨得牙痒痒。

这么段日子下来,他们俩各种政务上的对峙,再怎么没矛盾也闹出矛盾来了,本就相互看不顺眼的情况下,俞士悦又在这种关键时候闹幺蛾子,而且提出来的还是他们恰巧要说的太子之事。

原本,李贤将冬至大节的仪注上呈完了之后,无论结果如何,朱鉴都可顺势借尊太上皇之势,提出为东宫备置属官。

但是,被俞士悦这么一打断,朝臣的关注点就变成了礼部拖延太子出阁仪注了。

内阁次辅亲自出面弹劾,而且是在早朝上,礼部就算再倨傲,也势必要给予回应。

朝堂之上,能够直接代表礼部的,毋庸置疑就是礼部尚书胡濙。

但是这位老大人,向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与世无争的,照他的性格,就算受了弹劾,也不会太过在意,顶多应承几句就过去了。

这对于朝臣来说,不算什么。

可对于筹谋着要趁机备置太子属官的朱鉴等人来说,就是大问题了。

备置太子属官,最重要的依据有三个,一是尊敬太上皇,示天家亲密,皇位有序,二是为培养储君,提早接触政务,三就是礼法和仪典的需要。

这三条里面,第一条原本是最有力的,但是,被天子连消带打,尤其是在干脆利落的同意了冬至大节的仪注之后,作用已经有限。

至于第二,这条要是足够有说服力的话,当初朝议就不会通过出阁而不备府,说到底,太子殿下的年纪在那摆着,再过两年接触政务完全来得及。

所以到最后,礼法和仪典反而是这三条里头,最能拿得出手的。

但是,一旦作为礼部尚书的胡濙,在朝臣面前表了态,哪怕是敷衍虚应的表态,也代表着礼部在仪典上没有问题,再想在这方面做文章,就十分困难了。

所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